鱿鱼游戏、斯坦福监狱实验与路西法效应
时间:
1、游戏规则决定玩家行为
不是人在玩游戏,是游戏在摆弄人性。《鱿鱼游戏》中,明确规定了失败的惩罚——死亡。玩家被迫在生死游戏中与别人展开竞争,有时候需要依靠他人力量(如拔河),有时候为了自己生存要牺牲他人(如玻璃桥)。玩家在游戏规则的变化中不断权衡合作和背叛,每个人的命运都与他人的行为息息相关,每个角色的选择展现了不同人在极端条件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道德困境。
儿童游戏是成人世界的镜像,看剧的时候,我们会或多或少地联想现实人生。角色之间的背叛和合作关系,如同现实世界中人性的复杂多变和人际关系的脆弱性,一旦利益冲突或极端压力出现,同理心和道德感会丧失,信任和契约很容易崩溃。然而,无论决策上如何趋利避害,个体的命运还是被“游戏规则”用制度化、结构化的方式支配着,只有侥幸的概率,没有选择的自由。
2、斯坦福监狱实验与路西法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经开展过一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把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改造成监狱的样子,找24个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看守,另一组扮演囚犯。虽然身份是假的,但实验开始一段时间之后,扮演囚犯的人越来越沮丧,而扮演看守的人,居然有往虐待狂发展的倾向。
津巴多由此提出“路西法效应”,指的是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甚至将人性中邪恶的一面释放出来。
恰巧,《鱿鱼游戏》中也有两个主要群体:玩家和看守。
看守统一身穿红色连体衣,佩戴面具,仅以三角、圆形、正方形符号区分等级。这种“去个性化”削弱了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约束,面具背后,无姓名的看守以冷酷、无情的方式执行游戏规则,使用武力、暴力、杀戮来维护游戏的秩序,参与一场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
玩家被强制换上绿色制服,配有数字编号,去除个人身份。巨额奖金和极限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游戏的设计者利用了玩家的理性计算心理,依靠受害者的“自愿”合作和自相残杀,实现了这场对弱势群体的杀戮。
《鱿鱼游戏》用虚构故事隐喻现实困境,提醒人们路西法效应不仅是实验室中的现象。换句话说,人并非天生注定善恶,人的行为不仅受性格和选择影响,更受到环境和规则的深刻作用。要避免像这样的人伦惨剧,关键在于保持同理心,保持对自己行为的审视和反思,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对别人善良,就是对自己善良。
#鱿鱼游戏2#TOP#韩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