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鼻祖其实源于中国象棋
时间:
告别了“万众创业、人均华尔街、人人500强”这种眼高于顶的梦想,我们终究还是回归到最质朴、最草根的愿望上来——
别再仰望星空了,开始脚踏实地吧;
别再梦中意淫了,开始认清现实吧;
从写字楼里搬出来吧,从CBD里滚蛋吧,不要西装革履,不要香水发胶,换一身劳动人民的装扮,来到闹市,来到地摊上,延续你宏伟的创业蓝图,续写你波澜壮阔的创业神话!
地摊是最动人的浮世绘;地摊是最好的市场调研样本;地摊是最广泛、最全面、最多元的C端市场。
连地摊你都摆不好,你还想着改变世界?
连地摊你都摆不好,你还妄想去华尔街敲钟?
无法从地摊这种原始质朴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你还敢说自己是个高智商高学识精英?
01
如果说,其他领域、其他种类的经济项目想要抢滩“地摊经济”的风口,想要瓜分地摊市场的份额,只是一种盲目的跟风,太过庸俗、太过功利的话;
那么,真正具有地摊底蕴、地摊沉淀的地摊界鼻祖,一定会对那些根本没有找准市场定位的地摊新秀们,报以鄙夷的眼神。
在地摊经济的世界里,有一个流传千年的项目。
数百甚至上千年的地摊竞争,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它始终屹立不倒。
它集智力竞技、民间卖艺、老少咸宜等等古典元素于一身。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象棋”。
数百年间,它一直以地摊、茶馆的形式,存活在民间的大街小巷。
在那个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时代里,“棋摊”是劳动人民休闲放松的最好去处。
棋摊也成为了江湖棋客们“卖艺”的最好场所;
棋迷们三五成群地围成一圈,观看着民间高手的棋艺表演,然后把零花钱作为打赏。
那时候的棋摊献艺,和街头表演“胸口碎大石”、表演京剧、表演说学逗唱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某种“摊售”的方式,出卖某些使人获得精神愉悦的非物质文化产品。
公众一样可以“踢馆”,一样可以打“擂台”,把技不如人的擂主赶下台去。
这就是古老国粹的烟火气息——如今,胸口碎大石、京剧、说唱这些曾经活跃于“国粹艺术”,已经在街头巷尾销声匿迹了。
城市化的进程,浩浩荡荡地崛起着石屎森林,那些代表农耕文明、乡村文明的游戏和娱乐,就变成了无根浮萍,逐渐地偃旗息鼓。
只有中国象棋这个“游戏”,偶尔还能在街头巷尾,看到它的身影。零零星星分布在住宅、CBD和公园小区之间的棋摊,格格不入地传出喝彩、争吵与嬉闹声,棋子与棋盘碰撞的声音传扬着古老的气息,它响应着全民健身,全民体育的号召,延续着国粹的香火与魅力。
02
当然,你如果说,现在的棋摊还有多少可贵的“生意”,那实在是个打脸的问题。
擂台文化的时代已经远去了,兴趣点被不断转移,娱乐方式多元化的现代都市阶层,能有闲心支付个十块八块的“对局费”已属不易。如果仅仅只能发挥“卖艺”功能的棋摊,显然很难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市场,很难托付起人们对“地摊经济”的宏图伟愿。
所以,棋摊的经营者们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地摊经济”的风口,发展出自己多元化的文化特质和品牌特色。
众所周知,江湖上有一种玩法叫“彩棋”——就是两位棋手根据水平的差距,进行对局条件的磋商:比如,让马、让三先、让炮、让马士象、让士象五兵等等多种“条件组合”,根据不同群体针对性开发相应产品线,促进象棋对局的多元化、趣味化,让象棋对局重新找到全民参与的“擂台”元素,打造全民参与、共享参与的热烈氛围,提升了象棋技艺的观赏性;
而当象棋对局积极拥抱了科技元素后,棋摊文化又有了新的生命力,这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电子棋钟的广泛普及——过去,只有在专业竞技赛场才会配备“棋钟”这种计时器,现在,即使是业余对局,也常常将电子棋钟视作必要的标配。
有了电子棋钟这种高科技产品,民间象棋对局又开辟出一套新的玩法——众所周知,寸土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在这个追求速度、追求效率的年代,慢条斯理的对局显然并不切合时代需求。限定时间的对局,又刺激又好玩,也能让象棋竞技的产品线更加多元化。
现在,民间对局中最常见的组合套餐,大多是“让时间+让子”的集合:如“2分对5分让三先”;“2分对10分让马士象”……总而言之,经过时间和子力、先手方面的补偿,无论双方对局者真实实力差距如何,总能找到一个达成交易的平衡点。
现代科技的介入,丰富了象棋运动的产品线,使象棋对局的公平性和观赏性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棋摊文化平添了现代化元素。
03
当然,要想进一步提升棋摊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我们更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工具,引入直播和即时媒介,为中国象棋棋摊赋能。
当各行各业的大神们,还在寻思如何利用互联网直播带“地摊货”,从而迎合地摊经济风口时,中国象棋棋摊摊主们早已在这个领域,探索出新的玩法。
一批职业棋手和专业大师,积极拥抱互联网,积极深入基层棋摊,传播棋摊文化,让更多“接地气”的民间对局情景,登上了视频直播的舞台。
江西籍象棋大师孙浩宇就特别喜欢以不羁、放浪的方式走进基层,和那些根本不知道他身份的“公园老大爷”对局,还煞有介事地拿出“跪求一败”的牌子吸引吐槽和炮火,他把这些是是非非统统录入到直播镜头当中;
他这种以争议带流量,以搞笑带关注的方法,是完全迎合互联网流量规律的创意。他,实现了“棋摊大神”到“网红大v”的身份切换。
还有一些“棋摊摊主”,则自我包装为“中国传统文化使者”。他们,以公园为基点,不光展示棋摊对局,还表演了书法、国画、刻章等多项传统技能。比如,长期在深圳荔枝公园活跃的棋摊摊主老杨,就利用“棋摊”发展出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项目:书画日历、印章刻字、笔墨水书等等。
你会觉得这一定是位舞文弄墨的老学究,一位精通琴棋书画的老知识分子,其实,他的主业是厨师,还是一位曾经留洋东欧的“海归厨师”!他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了博客和自媒体平台上,硬是在地摊上,玩出了“斜杠中老年”的范儿。
棋摊,是地摊世界里最古老、最悠久的一名成员;也是孕育了最多传奇故事、跌宕轶闻的地方;疏疏落落的棋摊之中,其貌不扬的棋客之中,总会有一些大隐隐于市的民间异人,一些身怀绝技的无名英雄;他们是都市世界里被暂时忘却的遗珠。
象棋棋摊,在地摊经济的风口上,也许能发挥某种“拾遗”功能,推出多才多艺的棋摊网红,挖掘曲折丰富的棋摊故事——既然“深夜食堂”都可以容纳这么多的人情冷暖,那么“深夜棋摊”又何尝没有它的风花雪月?
有人呼吁:“摆摊吧,后浪!”那我会说,“要摆,就摆象棋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