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游戏资讯 » 起源在中国的围棋,在西方居然叫….
腾讯围棋
腾讯围棋

分类:围棋

腾讯围棋还不错

查看

起源在中国的围棋,在西方居然叫….

时间:

起源在中国的围棋深受很多人的喜欢,流传也很久了拥有很多玩家,如今大大小小的各种比赛也说明围棋越来越受到重视期间也出现了很多高手、围棋非常锻炼思考能力不同年龄层的朋友都可以玩,想了解更多关于五子棋消息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内容介绍

2017年5月,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发明的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以三局全胜的战绩击败围棋排名第一的中国围棋九段选手柯洁的事件,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此役更是引发了全世界人民对围棋这项源自中国的古老游戏的广泛关注。

人们在记住人工智能AlphaGo的同时,也不禁发出疑问——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为什么在英语中被称为「Go」,而是「Weiqi」呢?围棋又是如何传入西方的呢?

人工智能围棋手AlphaGo
俗称「阿尔法狗」,名字中的「Alpha」是希腊语的首字母,有起源、最初之意,后半部分的「Go」则是围棋的英译名。围棋的英译名「Go」源自日语。在日语中,围棋叫「囲碁」或者「碁」(棋的异体字)读作「いご」(igo)或者「ご」(go),英语正是译自日语的读音「ご」。从「围棋」到「ご」再到「Go」,围棋在西方的传播与日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酒田公时•碓井贞光,源次网与妖怪》◎歌川国芳◎1861年

从「围棋」到「ご」

源自我国的围棋,在南北朝时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它不仅是在民间得到广泛普及,更是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这也推进了围棋由我国本土向外国的传播。

起源在中国的围棋,在西方居然叫….

南朝刘宋明帝时期设立的「围棋州邑」,是一个组织管理围棋活动的专业机构,它主要负责各各地围棋人才的举荐、考核,以及棋谱的搜集整理工作。梁武帝设立「棋品制」,即按棋艺的高低将棋手分为9个「等级」,也是现代围棋段位制的雏形。

围棋正是在这一时期经由朝鲜传入日本的,并且日本亦遵循古汉字写法将围棋写作「碁」。据日本天平宝字四年(760)成书的《藤氏家传•大织冠传》记载,日本天武天皇在685年曾召公卿上殿博弈,不仅如此,
此书还记载了
689年持统天皇下诏禁止围棋活动,和701年文武天皇下诏解除这一禁令的史实。而在我国的史书《隋书·倭国传》中也有倭人「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戏」的记载,
表明在隋代或更早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围棋活动在日本已经较为流行。

围棋传入日本之后,受国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围棋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围棋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16世纪末,在京都寂光寺本因坊修行的僧人曰海,由于棋艺出众,被织田信长称赞为「名人」,之后丰臣秀吉又为其建立棋所,从此「名人棋所」成为日本棋界第一人的名号。在此名号的吸引下,棋手们为了争夺名人这个棋界至高无上的名衔,更为了争夺棋所的巨大权力,各围棋家元都倾尽心血钻研围棋技术,培养优秀弟子。政府的重视为日本围棋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中国自唐代起,曾在翰林院设立棋待诏一职,不过,它的主要目的是招揽围棋高手陪皇帝下棋,棋手并无具体权力,也未得到政府在资金上或是政策上的大力扶持。至16纪末的明代,翰林院中已不见棋待诏。

可以说围棋在中国始终是作为一项娱乐活动而存在,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 都未给予它应有的重视。

16世纪末,来华传教的意大利天主教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将其在中国生活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其中一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欧洲历史上关于围棋的最早记录:「中国人有好几种这类游戏,但他们最认真从事的是玩一种在300多个格子的空棋盘上用200枚黑白棋子下的棋。玩这种棋的目的是要控制多数的空格。每一方都争取把对方的棋子赶到棋盘的中间,这样可以把空格占过来,占据空格多的人就赢了这局棋。官员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棋,常常一玩就是大半天。有时候玩一盘就要一个小时。精于此道的人总有很多的追随者,他肯定会非常出名,尽管这也许是他唯一的专长。事实上,有些人还请他们做指导,特别优待他们,为的是学习这种复杂游戏的精确知识。」

起源在中国的围棋,在西方居然叫….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在此之后的1694年,英国东方学家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其拉丁语著作《东方局戏》(De Ludis Orientalibus libri
duo)中,更为详细和精确地为欧洲读者介绍了中国围棋的知识。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文中还特意附加了几张有中文标示的示意图。

尽管利玛窦和海德的文章开启了17世欧洲人对国棋的最初了解,但是他们没有为围棋传入西方国家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真正将围棋从东方带到西方,并使其成为西方世界里大众所熟知的游戏的,是在此后约260余年的德国人奥斯卡·科歇尔特(Oscar Korschelt, 1853
— 1940),他是欧洲围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从「ご」到「Go」

1853年,奥斯卡·科歇尔特出生在德国萨克森州的贝尔特尔斯多夫镇。同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为后来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埋下疗伏笔,日本从此结束了锁国时,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

1875年,毕业于德累斯顿工业学院和柏林大学、担任过化学工程师的科歇尔特受邀赴东京大学医学院任教,此后在日本生活近10年间,成为受日本明治政府雇用的德国技术专家之一,从事地质调查相关工作。

但是刚到日本不久,奥斯卡·科歇尔特就因生病而不得不暂停工作,进入休养状态中。充裕的休息时间让科歇尔特渐渐萌生了学围棋的想法。后来,他的病情一好转,便开始四处拜师学弈。

在朋友的介绍下,科歇尔特先是拜访了当时的「棋院四家」之一、资历最老的十三世井上松本因硕,意欲拜他为师。但井上松本因硕以「毛唐人岂能解此清戏」的傲慢态度当下予以回绝。跟井上松本因硕不同,方圆社首任社长、当时日本最强棋手村濑秀甫(后来的十八世本因坊)思想开明,他曾对人
说:「逢此文明开化之世、有机会向世界传播国技围棋,幸莫大焉。」科歇尔特随后跑来拜访秀甫,秀甫欣然收他为徒,并亲自传授他技艺术。在秀甫的指导下,科歇尔特的棋艺从零开始逐步提高,棋力按当时方圆社的「级位制」大致相当于「二级初段」。

在掌握围棋的精髓后,从1880年9月起,科歇尔特开始详细地向欧洲大众介绍围棋。

他首先在德国大型杂志《德国东亚自然与人文学会会刊》(Mittei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ur Nat and
Volkerkunde Ostasiens)上发表围棋系列文章《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Das Japanisch Chinesische Spiele
Go) ,系统地介绍围棋的历史和基础知识。

科歇尔特在介绍围棋的文章里写道:「我深信,想要使围棋在欧洲得到重视,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编写一本阐明围棋战略的完整清晰的教程。我们的国际象棋界将认识到,围棋技巧的独特和深度完全能与国际象棋媲美,围棋会很快和国际象棋一样得到人们的热爱。」

1881年,这些文章被整理为单行本《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围棋游戏:国际象棋的竞争对手》(Das Japanisch- Chinesische Spiele
Go, Ein Konkurrent des Schach)在日本横滨印刷发行,这是历史上第一本用西方语言(德文)写成的围棋书籍。

1884年,科歇尔特重返德国,在此之后从事着与围棋并不相关的工作。晚年的科歇尔特棋力衰退,与到访棋手的对弈,均以失败告终。

1965年 ,美国塔托出版公司将前述的单行本整理翻译为英文本《围棋的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O)出版,全书共分为7个章节,涵盖围棋历史(主要为日本围棋历史)围棋规则、实战范例、收官技巧以及村濑秀甫的围棋理论等,由此获得了更为广泛的英语受众。该书出版后加印数次,至今在欧美的书店仍可以购买到。

受科歇尔特著作的影响,欧美出现了一批围棋团体组织和媒体刊物。

1909年,专门介绍围棋的刊物 《德国围棋》(Deutsche
Go-Zeitung)以双月刊的形式开始发行。1949年,以美国国内围棋赛报道为主,辅以日本围棋信息和全球围棋新闻报道的《美国围棋杂志》(The
American Go Journal)正式问世。此外,日本棋院在1961年至1977年间针对欧美受众发行英文刊物《围棋评论》(GO
Review)共计164期,为围旗在欧美推广发挥了巨大作用。

△《德国围棋》封面。自1909降创立,以M刊的形式发行至今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科歇尔特完全是在日本了解和学习的围棋,因此他对围棋的称呼直接来自日语「碁」的罗马字读音「go」。除此之外,他在写作的时候,大量的围棋术语也都直接采取了日语词汇,例如「Byo-Yomi」(读秒)、「Kyu」(级)、「Joseki」(定式)等。

时至今日,世界围棋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围棋自20世纪80年代重新崛起后,势头再次盖过日韩围棋,中、日、韩围棋呈现出势势均力敌之态,西方也不再视围棋为日本的专属「国技」。

而在西方语言中,「Weiqi」译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术专著中,例如南卡罗来纳大
学人类学副教授马克•莫斯科维茨编写的《中国男子气概与中国围棋游戏》(Go Nation: Chinese Masculinities and Game of
Weiqi in China)一书便使用了「Weiqi」。

日本棋手中山典之五段在20世纪80年代撰写的《围棋世界》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围棋运动在日本棋界前辈的努力下开始进入欧洲并得以逐渐普及。然而,目睹今天中韩两国对海外围棋普及活动的热情,我担忧总有一天,西方语言中围棋的说法「Go」将被中文
「Weiqi」或是韩语中的「Baduk」所替代。」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地图